软弱的知识分子这个标题我本来打算直接给到我写伍迪 · 艾伦那几部影片的观后感的,但是出现了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由贝尔纳多 · 贝托鲁奇导演的《戏梦巴黎》。
《戏梦巴黎》基本上在前中期都是在讲这三个人如何享乐,如何当一个左壬知识分子,但是到了后半段有了那段那灵魂对话:
“如果你真的相信你刚刚说的,你就不在这里了。”
“那我该在哪?”
“在外面,在街上。”
我在电影演到这里的时候,真的没绷住。雷奥平时这么喜欢毛泽东,都幻想用“小红本”组建队伍打天下了,怎么外面正在发生的学潮还不参加?不过电影到最后还是给我们小小反转了一下,当他们一行人上街参加游行的时候,雷奥想让马修上前边,没想到马修直接怂了,反倒是被他嘲讽的雷奥冲在前面向警察投掷了燃烧瓶。
如果要给这部电影的一个最合适的评价,我想引用豆瓣的高赞短评:
片中描绘的三人关系意外地跟 68 年整件事情的本质一样:资产阶级后裔的脆弱、天真、虚张声势、粉红色。美国人带着流行文化入侵却佯装腼腆,欧洲人看上去成熟纵欲却是处女。是古老的欧洲诱奸年轻的美国还是年轻的美国诱奸古老的欧洲?左派符号只是装饰,法国年轻人需要享用他们的祖国所没有的摇滚乐。
这句话改一改就是就是当代左壬写照 —— 脆弱、天真、虚张声势、粉红色,左派符号只是装饰,中国年轻人需要建立起他们的优越感。
你可以在简中互联网上的任何平台看到这种把左派符号当成装饰的左壬。他们想法一大堆,但是不敢实现;有着一些看似非常正确的理论,但是却不付诸到现实;他们张口闭口 “剥削”、“资本主义”、“工人爷爷”、“未曾设想的道路”、“解封全人类”,但是他们从来不把人人平等真正放在心上;最重要的是,他们时常愤怒,但是无能为力。就好像片中的马修,批评起别人的时候义正严辞,但是轮到自己上的时候就怂了。和《曼哈顿》的男主一样,广大简中左壬还一个毛病就是自私、扭捏作态。他们对于一些 “神曲”、“流行词” 厌恶至极,向往高雅的艺术形式,但是也仅仅是向往,真要他们探讨艺术他们是绝对不可能的,这只是他们吸引他人关注的方式罢了。
如果你直接指出这些左壬的毛病,他们大概率会像《解构哈利》一片中的伍迪・艾伦一样,开始絮絮叨叨为自己解释 ——“读书人的事,怎么能叫……”(伍迪・艾伦表示我没这么说过)。
当然,我就是我上面描述的那一类人的典型,我也是把我自己当作典型案例来分析这一类人的。
我写这些观后感很大原因只是因为我想显得我有在认真看电影,并且留下的一些记号。但是你要我去学习电影这门学问中的那些严肃部分,要我看那些严肃的经典之作我大概率是不会看的,要看也是为了装逼用。在 “左” 这方面,书倒是看了一些,但是 “如果你真的相信你刚刚说的,你就不在这里了”,又是一个左壬的典型特征。用豆瓣一个短评总结一下我自己:
“每个半吊子水的文艺青年都会觉得自己身上有伍迪 · 艾伦的影子,然而他们半个字都憋不出来,也没读过多少书。”
写到这里我也不想继续写下去了,我实在没信心和能力把我想要表达出的东西表达出来,就写到这里吧。最后是常规结尾。
如果你对于知识分子还有什么其他不同看法,欢迎发送邮件到我的邮箱:[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