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在疫情期间我还看了其他不少优秀的影片,受限于篇幅我不可能每部都大讲一遍。我会在每一个番外篇选出一组影片来简单写一写我的观后感。这次番外篇所写的是:《美国往事》、《末代皇帝》、《活着》和《霸王别姬》。
这是四部我认为可以说是电影最高峰的几部电影,对于最佳影片的选择我在这四部电影的选择中花了不少时间。
《美国往事》这部电影可以说是我看过最好的电影之一。片中开头的面条在鸦片馆回想往事和最后结尾面条来到鸦片馆躺下完美呼应,第一次看完的时候给人一种往事如烟的做梦感。加上穿插在面条回想往事的电话铃声,结合最后一个画面面条的笑,真的就完美体现出面条那种一边是背叛朋友的不安情绪,另一边是拯救朋友的那种如释重负的轻快情绪。这两个画面结合电影中讲述的故事 —— 一个完美的开头,一个完美的结尾,加上一段传奇的故事,真的算得上是 “凤头猪肚豹尾”。
这部电影中最打动我的就是老年黛博拉对老年面条说的那句:“我们都老了,我们仅剩的东西只有回忆了。” 也确实是这样,电影中所有人的一生可以说都是悲剧的一生,剩下的也就是青年时代的回忆了。而他们的仅存回忆,就是他们一生仅存的财富。
但其实我认为这部电影的最大的魅力并不仅仅在于它所讲的故事,更在于它给你带来的那种历史的厚重感。让我把话说的具体一点:
可能在你第一次看完《美国往事》时,在你可能会觉得:“这是个不错的故事,我觉得一般般啊”。一个星期后,甚至一个月后,甚至几个月后,当你回想起电影里的剧情,你会觉得电影里的那些事情是如此清晰,仿佛就是你亲眼看到的一样。这个时候你会想再看一遍这部影片。当你打开电脑,当你看到老年面条回到纽约,当你看到老年面条回到肥摩酒馆,你会发现那些故事重新出现在你的脑海里,你会感觉到之前不是通过电影了解到这个故事的,而是有一个老年人面对面把他的回忆慢慢讲给你听的。这个时候你就会发现,你所拥有的他的那一段回忆就是面前这位老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东西。
最后我强烈推荐大家花上人生中宝贵的四小时来看这部电影,而且一定要看修复加长版,也就是 251min 的那个版本。
《美国往事》、《末代皇帝》、《活着》和《霸王别姬》基本发生在同一个时代。《美国往事》是 1922 到 1968,《末代皇帝》是 1908 年到 1967,《活着》是 1940 到文革时期,《霸王别姬》是 1924 到文革结束,这四部电影都是表现在时代动荡大背景下的个人命运。
相比于另外三个故事,《霸王别姬》的故事要精彩得多,同时《霸王别姬》综合呈现出的视听效果也要大幅度超过另外三部电影,《霸王别姬》的具体观后感我会放在《疫情观影报告(下):那些优秀的电影们》中展现。
在情感上,我觉得《活着》是这四部电影中最能让我共情的,故事发生在中国普通家庭中,人物不是黑手党,也不是艺术家,更不是皇帝,就是普普通通过日子的中国人。观看《活着》这部影片真的能让人切身感受到什么叫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或者说是 “时代的一粒灰,落在个人头上,就是一座山”。我十分推荐每个中国人观看这部影片。
不可否认,《末代皇帝》是一部非常非常优秀的影片,我个人认为《末代皇帝》是《霸王别姬》的下位,艺术性对比后者要稍微差一点,如果满分是 100 分,我会给《末代皇帝》90 分。单看这部电影,讲的就是一个有心理障碍的人逐渐接受自己,接受环境,融入环境的故事。电影拍得是非常不错的,虽然说艺术无国界,但是主角是末代皇帝溥仪,作为中国人来讲,溥仪确实罪有应得,所以我觉得还是有那么一点奇怪。溥仪在满洲国的那一段,电影里可能是想表达出溥仪那种自己的想法无法表达的那种孤独,但是他在满洲国所作所为确实恶心。当然,最后还是要强调一遍,《末代皇帝》是非常非常优秀的影片,我也推荐大家看,就是请不要把电影中的溥仪当成历史中的溥仪看待。
疫情观影报告的第一篇番外就写到这里了。如果有什么和我不一样的看法要,欢迎发送邮件到我的邮箱:meet_me@luochendong.com。